• 图片0

    •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公益项目

    • 关于我们

    • 公益捐赠

    • 志愿者

      文章详情

      追溯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发布时间:

      来源方式:原创

      汶川八一小学校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引导学生从红色经典中汲取前行力量,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汶川八一少年军校建设为契机,汶川县人武部总体规划出资,由汶川八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班级选派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四川红色众行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研学实践活动。

      四川红色众行国防素质教育基地位于都江堰市天马镇胥家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研学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基地。

      强国有我

      上午9:00分,全体同学准时到达四川红色众行国防教育基地。开营仪式上,汶川县人民武装部陈锡涛政委提出,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存在多方不安定因素,国防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所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职责。希望同学们时刻居安思危,提高国防意识,矢志学习报国,将个人的成长发展融入到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中去,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重温红色历史

      同学们跟着讲解员有序地参观了军队国防、抗战历史、长征历史等为一体的专题场馆,参观学习过程中专注地听着讲解员老师深情的讲述,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感悟。回顾了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国侵略者,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同学们在为国而战,为民族而战的革命先烈们的画像前久久驻足,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所呈现出的空前凝聚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真实地浮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也深深地烙在了所有人的心里。

      军事体验活动

      随后,汶川八一少年军校的“小军人”们刚来到军事体验基地,就被广场上整齐排列的坦克、装甲车、迫击炮等军事设备、武器深深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在教官的指导下开始沉浸式体验军事活动。教官展示的军体拳由拳打、脚踢、摔打、夺刀、夺枪等格斗动作组合而成,动作精炼,刚劲有力;拆装、填弹、连发、射击,92手枪、95步枪拆装体验让学生懂得神枪手的背后是汗水,是日日夜夜的刻苦训练;说起扫雷,大家都会感到既神秘又恐惧,因为扫雷具有非常高的危险性,但它的惊险刺激仍然会吸引很多人。在教官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扫雷器原理,争做小小排雷兵,亲身体验扫雷的紧张与危险;而迫击炮火箭筒发射练习,让同学们懂得比例与角度的分毫误差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军事活动体验中,孩子们学会了团队作战,明白了战场上没有退缩,也不能退缩,体会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

      军体拳练习

      枪械拆装挑战

      小小排雷兵

      迫击炮火箭筒发射练习

      军事障碍跑

      砥砺前行

      在训练场上,汶川县人民武装部陈锡涛政委告诉同学们:中国国防事业高速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坦克工业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军队研制装备了三代主战坦克。ZTZ-99式主战坦克是目前我军研制的最新型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在陈政委的讲解中,“小军迷”稚嫩的脸上流露出对军营生活的向往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之情。

      一天的研学实践活动充实且快乐,闭营仪式上,多名学生分享了本次研学实践活动的感受。 “通过展馆内这些图片资料和老师的讲解,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的历程有了更系统、明确的了解。这次学习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体会到了军人训练的辛苦和身上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六年级一班甘世豪同学说道。汶川八一小学校副校长袁敏希望同学们以本次研学实践活动为契机,知道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不断开拓视野、强健体魄,在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做自强厚德的八一学子。

      探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行有所思,学有所悟;重温历史,收获知识。通过这次研学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切缅怀革命英烈,承载红色文化,弘扬烈士精神,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相信同学们会以此为契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励志笃学,奋发图强,惜时如金,超越自我,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成为祖国栋梁之材而不懈努力。

      汶川县人民武装部政委陈锡涛,汶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罗伟,汶川县教育局教育股副股长陈垠心全程参与本次研学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薛小乐   史浩宏

      版权所有  《环球时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0161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145号电话:010-6536955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邮编:100026  技术支持:环球网